淺談身心動作(Somatic  Movement) 之一 

陳洛葳/Farida

      technique_245214232_std.jpg  

人們常問我,我教的『律動靜心』(Somatic Movement Meditation)到底是什麼?簡單的說,是透過動作、舞蹈、接觸等動態的方式,一方面向外溝通表達,啟發創造力,另一方面向內,以連結內在,探索自我。但嚴謹來講,律動靜心課程的基本理念,與課程裡所使用的技巧,基本上來自於西方的身心動作教育(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)。因此,『律動靜心』是根基於「身心學」(Somatics )或所謂「身心動作教育」(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)下發展出來的一系列整合身心靈的教學課程。

但身心學(Somatics)到底是什麼?這個名詞在台灣還很陌生,接下來,我會試著用幾篇文章簡單介紹一下,在學術和專業技巧領域裡,這個學門的哲學與流派發展。

 

 話說從頭:身心動作(Somatic  Movement)起源 

身心學(Somatics) 在歐美國家始於十八世紀末。身心學並非「腦袋裡的哲學」,而是透過身體探索所得來的經驗性智慧。身心學界許多大師,早期原本是運動員、舞者、聲樂家者,都是因為自己身體受傷,失聲、或有健康上的問題,尋求當時醫術無法解決,進而透過對自己身體的探索,最後自我療癒的經驗,慢慢累積而成的各種身體療法與理論。

比方,著名的「亞歷山大技巧」,便是在十九世紀末,一位奧地利歌劇家亞歷山大(F. Matthias Alexander),在他演藝表演的高峰時期,因罹患慢性喉炎而失聲,當時的醫生對此束手無策,而在他自我察覺的過程中,針對頭部、頸部與脊椎排列進行探索、調整,慢慢地治癒了自己,進而發展出了這套後來廣為音樂家、舞者、和一般大眾所運用的身心技巧。

這些另類的治療方法當時開始在歐美民間流傳開來,比方,身體療法(Body Therapy)、動作治療(Movement Therapy)、身心整合(Body-Mind Integration)、身體工作(Bodywork)、手療工作(Hands-on Work)及身心技巧(Body-Mind Technique)等等。直到1976年, Thomas Hanna 把這些技巧整合起來,歸納出基礎理論,將此學門命名為『身心學』(Somatics),並發行了此領域第一本雜誌:Somatics—Journal of the Bodily Arts and Sciences》。至此,這個強調「透過內在去經驗身體」的研究學門正式成立。

近年來,各流派的身心學技巧已經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,甚至被「新時代運動」(就是身心靈領域裡所謂的New Age)引用,成為身心成長、靈性課程裡常用的,探索自我的方法。東方傳統中流傳已久的瑜珈、氣功、太極、針灸等,也從六0年代開始,慢慢被西方身心學者所囊括研究,進而發展出新的理論與技巧。

 

說文解字:Somatics

我很喜歡Soma這個字,釐清了這個字,有助於讓我們對身體概念的理解。

身心學(Somatics)這個字,來自於「Soma」。Soma 源自希臘文,意為「完完整整活生生的有機體」。一般的中文醫學字典將之翻譯為「身體」,但在層次上,我們常說的身體「Body」和「Soma」卻不同的意義。

簡單來說,Body是我們一般所謂客觀的身體。比方說,當你看見我,你看見的便是我的肉身(Physical Body),對你來說,我等於我的肉身,但你並不會知道,在這個身體裡的我,是什麼樣的感受,以及我對身我身體的觀感、認知與情緒。

Soma則是主觀的身體,是從我的內在所觀察到的身體,而是由「我」,自我察覺所體會到的這個,活生生的,隨著當下內在、外在的發生,隨時流動、轉換,有不同情緒感受的,有機的身體。或所謂具有靈魂的、身心合一的身體,所謂Mind Body(有心靈的身體) 這個身體是真實存在於當下,自我感知到的身體。

所以,簡言之,身心學(Somatics)是一個研究和體察「Soma」(內在察覺的身體)的領域。

 

身心學派林立 

      前述西方身心學的發展歷程中,特別值得一提的是,60年代西方身體觀哲學思辯的過程中,深受了傳統東方思想的影響。對中國人而熟能詳的易經、老莊思想、陰陽學說、五行八卦,與各種流傳已久的養身方法,如瑜珈、氣功、太極等,都對西方的身體觀和身心技巧的發展,產生相當大的影響。身心學者將太極拳、合氣道、氣功、養生法、瑜珈等歸類為東方的身心技巧(eastern somatic approaches),並給予極高的評價,目前在許多歐美國家中也相當流行。除了東方思潮之外,身心學亦受到後現代舞蹈、人本心理學派、動作教育、以及靈修「新時代」(New Age)風潮。

劉美珠在「探索與體驗身體智慧的學問-身心學(Somatics)」一文中,將西方身心學的領域中,其中較著名的幾派技巧,歸納成五大類:  

 ()、以人體結構的觀點為基礎的方法(Structural Approaches)—        

蘿芙技巧(Rolfing-Structural Integration)、哈樂手療(Hellerwork) 亞斯頓身體調整技巧(Aston-Patterning)、肌膜放鬆調整術(Myofascial Release) ………..等;  

 

()、從人體功能為基礎發展的方法(Functional Approaches)—         

亞歷山大技巧(Alexander Technique)、感官復甦(Sensory Awareness)、費登克萊斯的動中覺知(Feldenkrais’ Awareness Through Movement) 漢納身心統合教育(Hanna Somatic Education)、身心平衡技巧(Body-Mind Centering)、蘿森技巧(The Rosen Method)、米頓朵夫的呼吸治療法(Ilse Middendrof’s breath therapy) ..…… 

 

()、從西方動作藝術觀點為基礎的方法(Western Movement Arts)—         

拉邦-巴特尼夫動作分析(Laban-Bartenieff Movement Analysis)、連綿流動技巧(Continuum)、意動法(Ideokinesis)、接觸即興(Contact Improvisation)、動覺覺知法(Kinetic Awareness)、真實動作探索法 (Authentic Movement)、史金納放鬆技巧(Skinner Releasing Technique) 皮拉提斯(The Pilates or Physicalmind Method) ………等。 

 

()、從能量的觀點發展的方法(Energetic Approaches)—        

極性療法(Polarity Therapy)、靈氣療法(Reiki)、史密斯歸零平衡調整法(Smith’s Zero Balancing)、克里格接觸治療(Kireger’s Therapeutic   Touch)、反射區療法(Reflexology- Zone Therapy)……..等。  

 ()、從情緒心理分析的角度所發展的方法(Psycho-motor Approaches)—         

生物能(Bioenergetics)、完型療法(Gestalt)、舞蹈治療(Dance Therapy)、心理動力治療法(Psychomotor Therapy)、羅米學派(Lomi School)、克力曼身心情緒治療(Keleman’s Somatic-Emotional Therapy)………等;  

 陳洛葳2010'9'12

本文部分參考、改寫自台東大學心動學系劉美珠的「探索與體驗身體智慧的學問-身心學(Somatics)」與劉美珠╱林大豐「身心學(Somatics)的意涵與發展之探究」兩篇文章。美珠老師是我個人相當景仰的老師,她是目前國內少數致力於推動身心學的學者,在此致上敬意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ari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